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431章 大棒与甜枣
第(2/3)页
明末时候的数百万,直到现在的不足二百万,再到原有历史线上的只有一百万。
黄教在里面可是没少出力!
因为黄教的教规规定,出家僧人不得娶妻生子。
而满清的政策又规定,蒙古各部,如果有哪户人家生了两个以及两个以上的儿子,就必须送一个儿子出家。
并需要缴纳高额的供奉,以供养寺庙。
这一举动,极大的遏制了蒙古的人口增长。
除此之外,再辅助通过战争消耗等手段,不断的削弱蒙古各部,消灭蒙古各部的男丁。
这便是满清所谓的减丁策!
这招虽然损了点,但也是真的好用。
有清一朝,除去准格尔之外,蒙古各部均为满清之忠犬,便是最有力的证明。
对此,朱靖垵并不准备改变什么。
最起码,暂时不准备改变什么。
在大明未曾完成工业化之前,朱靖垵可不想草原上再出现一个足以威胁到大明生死存亡的强大游牧政权。
即便要解放蒙古诸部,那也得在汉地初步完成工业化,且连通汉地和草原的铁路网修通之后。
在大明对草原各部有足够的控制力之前,让草原各部继续虚弱下去,绝对是最好的选择。
两位活佛闻言,纷纷开口说道。
“贫僧愿往!”
他们同样也不敢拒绝朱靖垵的要求。
在刀枪面前,佛祖可保护不了他们。
再说了,他们需要的只是朝廷支持黄教在草原上传教布道。
至于说这个朝廷是大明还是满清,其实不重要。
并且,两人还在琢磨着,等自己抵达大明京城之后,一定想办法让大明的皇帝也开始信教……
对于宗教来说,没什么是比君王的虔诚更重要的了。
紧接着,朱靖垵又开始说出了其他的要求。
比如说在草原上推行儒家教育,对草原进行汉化。
这点不必说,如果一个地方不能进行彻底的汉化,让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以及思想观念全部趋同于大明的普世价值。
那么大明即便是能够凭借强大的武力,把地盘给占下来,那也长久不了。
比如说效仿满清,划定草原上的牧场,推广青储饲料,在草原上推广玉米土豆等作物的种植。
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在草原上改游牧为定居,然后好方便朝廷管理。
自古以来,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之所以难搞,并非他们有多能打。
除去特定时期之外,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其实也没多钱。
之所以令人感到棘手,完全是因为他们居无定所,实在不好抓。
王师到了,他们跑了,王师走了,他们又回来了。
对此,朱棣应该是深有感触的。
五征草原,他基本上是在和蒙古人捉迷藏,难搞的很。
但是,如果大明能让草原上的蒙古人改游牧为定居。
让他们在某地定居下来,不再轻易舍弃家业的游牧。
那么,即便将来草原叛乱,大明也能直接挥师直捣贼穴,而不是在草原上和叛军捉迷藏。
至于说草原上的资源匮乏,定居的话怕养不活那么多人口?
这点虽然比较麻烦,但也没那么麻烦。
当蒙古的人口有数百上千万的时候,这确实是个问题。
但现在在满清的祸祸下,蒙古各部的人口最多也就一百多万。
把人分的散开点,牧场范围划的大一点,养活这么一点人口是没有问题的。
再加上如果青储饲料能够推广成功,再加上草原上也能种植土豆玉米能作物,大明还能在草原上推广农耕。
那么让蒙古各部改游牧为定居,其实是有一定的可操作性的。
只要能让蒙古人在某地定居下来,蒙古人自然也就不成威胁了。
毕竟,地里的粮食都已经种下了,牛羊已经开始在圈里猫冬了,你总不能再说跑就跑了吧?
地不要了?牛羊不要了?
再比如恢复草原和汉地的通商,并在通商中使用统一货币等相关的问题。
朱靖垵一一提出,蒙古各部的王公虽然也提出了些建议,但都是细枝末节上的东西。
在大方向上,他们肯定是不敢忤逆朱靖垵的。
否则,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zwyz8.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